"十五" 時期是冶金礦山發展史上極其不平凡的五年, 全行業擺脫了長期經營困難的局面, 資源供給能力持續增長, 經濟效益明顯改善, 產業地位不斷提高, 生產力水平有較大提升, 資源深加工、綜合利用和礦區環境治理日益得到重視, 職工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
2005 年, 全國鐵礦查明資源儲量在連續多年下降后首次出現增長, 同比增長0.85%; 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鐵礦石產量 42049.27 萬噸 , 錳礦石產量突破 1000 萬噸, 均創歷史新高。全年采選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82 億元, 同比增長114.6% 。規模以上鐵礦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79.84 億元, 實現利潤 200.65 億元, 同比分別增長24.l2% 和 37.5%。大型礦山強化高效開采、赤鐵礦選礦工藝和裝備等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采選綜合回收率提高了3 個百分點, 其中大中型露天礦山回采率達到 96.24%, 井下礦回采率達到 81%, 選礦金屬回收率超過 80% 。鐵礦平均生產規模提高了38.6%。 建成了一批國際領先、高產高效、綠色環保的現代化企業, 大中型礦山技術裝備水平、生產效率都在逐年提高, 帶動了行業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
但是, 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 在冶金礦山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突出問題。如: 資源保障程度低, 損失浪費嚴重?,F己探明鐵礦保有儲量590 億噸, 達到詳查程度的僅占 31.5%。未利用資源中, 可供開發利用的基礎儲量僅占20%。最近幾年鐵礦價格上漲, 出現開發秩序混亂, 資源富集區小礦遍地開花, 急功近利, 造成資源損失浪費嚴重。一些大型礦區被肢解分割, 大型礦山企業和資源枯竭礦山后備資源缺乏。
開發利用結構不合理, 產業集中度低。全國各類鐵礦山6800 多處, 平均生產能力約 6 萬噸/年。規模以上礦山企業僅占全部礦山總數的 23.5%, 最大的 10 家礦山企 業總產量僅占全國產量的 25%, 缺乏一批對全國鐵礦供需平衡和市場穩定具有一定調節能力的特大型礦山企業, 行業內出現無序競爭現象。
生態破壞嚴重, 環境治理滯后。礦山廢石尾礦大面積堆置、廢氣粉塵大量排放、礦區水均衡遭受到破壞、采礦誘發地質災害等造成水土流失, 植被破壞, 土地沙漠化, 影響礦區地形地貌。特別是近年來對低品位礦的大范圍利用, 給環境和地貌的傷害是空前的。 70%-80% 的小型礦山, 尾礦庫、排土場沒有達到安全環保的要求, 部分小礦山廢石、尾礦亂排亂流, 應引起高度重視。
快速發展的背后潛伏經營風險: 近幾年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 拉動了鐵礦資源的需求, 價格大幅上漲, 采選投資連續3 年高速增長。在鐵礦石價格高位運行下引發的擴產投資項目, 大多數開發難度大、產品質量差、生產成本高, 面臨著國內鋼鐵增速放緩、國際礦石產能迅速釋放和國際礦石價格下滑的嚴峻挑戰。
還有科技水平偏低, 生產技術和裝備依然落后: 行業整體改革的力度沒有到位; 三分之二的國有大中型礦山進入中晚期, 歷史遺留問題仍然很多等等。
隨著國民經濟和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發展, 資源需求總量不斷增加, 資源、環境、人才短缺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科學地制定冶金礦山發展戰略, 促進產業在新時期取得新的發展, 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具有深遠影響的重要任務。
就這個問題, 我提出以下七個方面的看法, 和大家一起討論。
一、實施以 “提高資源供給能力和保障程度”為目標的資源發展戰略
落實《 “十一五” 國土資源規劃綱要》, 強化資源規劃管理, 科學合理劃定國家規劃礦區和對國民經濟具有重大價值的礦區, 做好大型礦山企業后備資源的認定, 礦權設置要與國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設相配套, 與礦山開發資質相適應, 與礦山生產建設規劃相銜接。
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精神, 加大地質勘查力度, 充分挖掘國內資源潛力, 努力實現地質找礦新的突破。加強礦山生產過程中的補充勘查, 加快資源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工作, 推進現有礦山深部和外圍的地質勘探, 積極尋找或擴大接續資源, 開展共伴生礦產、復雜難采選、尾礦等的綜合評價、勘查和利用。
積極參與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 遏制無證開采、越界開采、亂采濫挖、浪費破壞資源的現象, 解決大礦小開、一礦多開, 肢解分割大型礦區等問題, 制定開采資質管理辦法, 嚴格市場準入標準, 促進冶金礦產資源合理有序開發。
建立保護節約和合理利用資源的體制和機制, 實行資源回收利用效率和最低技術水平準入標準, 完善資源有償取得和資產化管理制度, 推動發展循環經濟, 鼓勵和支持礦山企業開發利用低品位資源、難采難選資源和二次資源, 擴大資源供應來源, 不斷提高資源回收率, 降低資源消耗。
二、實施以“解決影響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 依靠科技進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為目標的科技發展戰略
加大科技投入, 推進技術創新。重點對資源勘查、復雜難采難選礦、高效節能采 選裝備、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礦山信息化、自動化和管理科學等領域的共性技術、關鍵技術, 組織科技攻關, 培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提高冶金礦山的整體技術水平。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 以市場為導向, 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為內容的科技服務體系, 鼓勵支持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同礦山企業合作, 促進知識、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積極開展群眾性技術革新活動, 推動企業發展。
積極推廣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 建設和改造一批高效節能環保的大型現代化礦山大力推廣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節能材料和裝備, 促進節能降耗;重視生態“友好型”適用技術和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因地制宜地制定鼓勵性、限制性、禁止性采選方式和采選技術名錄, 采取有力措施淘汰一批落后的采選加工工藝、選礦技術及選礦設備。